可燃冰

牛牛
牛牛
管理员
107
文章
0
粉丝
概念解析评论16阅读模式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化学式CH4•xH2O。是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士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一、核心定义与物理特性

可燃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化学式为CH4•xH2O,是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与水在高压(3-30MPa)、低温(0-10℃)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其外观呈白色结晶,遇火即燃,能量密度极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164立方米甲烷气体,是传统天然气的2-5倍。

▶ 分布区域:
- 海洋环境:水深300-3000米的大陆边缘沉积物(占全球储量90%)
- 陆域环境:高纬度永久冻土带(如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 全球储量:约280万亿立方米(USGS数据),足够人类使用1000年以上

二、形成机制与开采技术

可燃冰的形成需同时满足“气源充足、低温高压、孔隙空间”三大条件,开采技术分为海洋与陆域两大体系:

开采场景核心技术技术原理代表项目技术难点
海域开采降压法降低储层压力使水合物分解中国南海神狐海域试采(水深1266米)海底地层稳定性控制
热激法注入热流体提升储层温度日本南海海槽试采(2018年)热效率低(仅30%-40%)
陆域开采CO₂置换法CO₂替代甲烷分子实现稳定开采中国青海冻土区试采(海拔4050米)置换效率待提升(当前约60%)

中国技术领先:2020年南海第二轮试采实现“产气60天、累计产气30.9万立方米”,创造连续产气时长世界纪录,甲烷纯度达99.5%。

三、核心优势与战略价值

可燃冰凭借“三高两低”特性,成为能源转型重要选项:

  1. 能量密度高:单位体积能量是天然气的164倍,同等热值下体积仅为煤炭的1/10
  2. 清洁属性强: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甲烷排放比煤炭减少80%,硫化物、氮氧化物趋近于零
  3. 储量规模大:全球储量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倍,中国海域储量达800亿吨油当量(占全球15%)
  4. 地域适配广:可缓解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矛盾,南海、东海等海域具备规模化开发潜力

四、全球开发现状与中国突破

国际进展
美国:阿拉斯加冻土区试采成功,计划2030年实现商业化
日本南海海槽试采产气,但因泥沙堵塞仅维持12天
▶ 中国:唯一实现海域可燃冰稳定试采的国家,青海陆域试采产气效率居全球前列

产业链布局
▶ 上游:海油工程、中集集团提供深水钻探装备(蓝鲸2号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
▶ 中游: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开展储运技术研发(低温常压储运试验取得突破)
▶ 下游:国家管网集团规划可燃冰专用输气管道,配套LNG接收站建设启动

五、挑战与未来趋势

核心挑战

  1. 环境风险:甲烷温室效应是CO₂的28倍,开采泄漏可能引发海底滑坡或气候异常
  2. 成本高昂:当前开采成本约12美元/立方米,是常规天然气的3倍(需规模化降本)
  3. 技术瓶颈:储层渗透率低(<10md),导致单井产量仅为常规气井的1/5

三大趋势

  1. 技术迭代
    中科院研发“固态流化开采法”,预计单井产量提升50%,2025年进入工业化试验阶段
  2. 政策推动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可燃冰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开采
  3. 产业融合
    与CCUS技术结合(开采同时封存CO₂),南海试点项目已实现碳封存效率超90%

数据来源: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自然资源部、国际能源署(IEA)

风险及免责提示
好财迷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信息来源于公司官网及网络公开资料,图片版权归原公司所有。本站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好财迷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或服务作背书。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因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判断,审慎决策。如有疑问,请咨询具有资质的独立专业人士。本站不对因使用本文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牛牛
  • 本文由 牛牛 发表于2025年1月22日 17:24:1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haocaimi.com/natural-gas-hydrate.html
  • 美国
  • 中国
  • 能源
  • 概念
  • 产业
  • 日本
  • 天然气
  • 甲烷
  • 可燃冰
  • 南海
  • 青海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确定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