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智能汽车,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感知车辆周围环境,并根据感知所获得的道路、车辆位置和障碍物信息,控制车辆的转向和速度,从而使车辆能够安全、可靠地在道路上行驶。
一、无人驾驶:万亿级市场的资本新坐标
无人驾驶技术(L4/L5级)通过车载传感器、高精地图与AI决策系统实现车辆自主运行,其产业链涵盖感知层(激光雷达/摄像头)、决策层(芯片/算法)与执行层(线控底盘),预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美元(IDC数据)。在中国市场,政策推动下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已达35%,成为资本布局的核心赛道。
二、技术架构与产业链价值分布
技术层级 | 核心组件 | 市场集中度 |
---|---|---|
感知层 | 激光雷达(禾赛科技)、毫米波雷达(博世) | CR5>75% |
决策层 | 自动驾驶芯片(英伟达Orin)、域控制器(华为MDC) | CR3>60% |
执行层 | 线控转向(采埃孚)、制动系统(博世iBooster) | 外资占比>80% |
三、商业化进程与投资逻辑
当前行业呈现三大特征:
- 技术迭代加速:激光雷达成本从2018年8万美元降至2023年900美元(麦肯锡数据)
- 应用场景分化:Robotaxi(Waymo)与Robotruck(图森未来)形成差异化赛道
- 政策催化明显:深圳率先立法允许L3级车辆上路,事故权责界定突破关键瓶颈
四、重点投资方向评估
高成长赛道
- 高精定位(华测导航,毛利率62%)
- 车路协同(千方科技,V2X市占率31%)
价值重估领域
- 线控底盘(伯特利,线控制动国产替代率<15%)
- 仿真测试(中科创达,ADAS测试市占率47%)
五、风险提示与市场展望
需关注三大变量:
- 技术路线博弈(纯视觉方案VS多传感器融合)
- 保险制度创新滞后风险(当前事故赔付机制尚未完善)
- 地缘政治影响(车规级芯片供应链国产化进程)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办法》实施,预计2024年将迎来L3级车型量产潮。具备全栈自研能力的Tier1供应商(如德赛西威)和垂直整合车企(如小鹏汽车)将获得估值溢价,但需警惕技术路线变更带来的估值波动风险。
风险及免责提示
好财迷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信息来源于公司官网及网络公开资料,图片版权归原公司所有。本站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好财迷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或服务作背书。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因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判断,审慎决策。如有疑问,请咨询具有资质的独立专业人士。本站不对因使用本文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
好财迷原创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信息来源于公司官网及网络公开资料,图片版权归原公司所有。本站对文中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本文内容仅用于信息传播与分享,不构成任何证券、金融产品或工具的邀约、招揽、建议、意见或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好财迷不为任何公司、券商、金融产品或服务作背书。投资有风险,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相关风险因素,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独立判断,审慎决策。如有疑问,请咨询具有资质的独立专业人士。本站不对因使用本文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承担责任。